中部地区产业的创新转型
「经济部中台湾创新园区」座落于南投市中兴新村高等研究园区。基地面积约2.47公顷,总楼地板面积约42,700平方公尺,为可容纳一千名员工之多功能研发中心。中兴新村自精省后,当地就业人口快速流失,加上九二一地震造成的损失,严重影响地方发展。本案希望在维持既有都市纹理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,转型成为高等研发园区,并结合中台湾产学研资源,促进地方经济发展。
为重振中兴新村「花园城市」之美名,整座园区以友善环境、营造人与自然共生的场域为发想,将生态概念引入配置。从规划阶段起,即以建筑物生命周期为概念,探讨各种空间在需求、设计及运转阶段之特性及功能,作为后续营运基础管理。建造过程中更以设计碳排放量之百分之十为盘查减量目标,并导入BIM(建筑信息模型)进行冲突检讨,为建构出最佳营运模式,以达节能减碳之效益。
尊重原有风貌的地景建筑
本案配合原有地形纹理,藉由形塑与绿化的手法,让量体自地表抬升约20公尺,象征经过切割的地层。「回」字体的平面主要配置实验室、办公室,所有居室皆享有充足的采光,而一座三层楼高的温室嵌入日照充足的东南角,用以致力于亚热带地区的植物工程。
地面之绿带顺着入口广场、员工餐厅等空间,一路延伸至屋顶,最后融入基地后方的满山绿意,可减低量体对于视觉及环境上的冲击。门口的生态水池促成降温效果、中庭的BIPV(建筑整合太阳能)化作遮阳形式并供应再生能源、「火山口」造型的屋顶平台包围机电设备等,皆为兼顾科技与美学的设计手法。
呼应大地纹理的外墙系统
建筑物立面由金属玻璃帷幕与铝百叶构成,在两者的界面间设有实验室管线与维修走道。外壳搭配16mm的Low-E双层节能玻璃与8mm的微反射玻璃,在确保自然采光的前提下,有效阻隔太阳辐射热。冲孔铝百叶对应不同角度的遮阳需求,在曲度及密度上呈现动态的变化,呼应大地断层之纹理。由台日合伙的Noiz Architects(豊田启介+蔡佳萱)所设计的3,358片外挂式遮阳板,由施工团队于营建过程中透过人力一片片组装,成为本案外型的主要特色。
确保人身与资产安全的耐震结构
为因应当地「车笼埔断层」可能带来的地震,本案于结构系统特别加入耐震设计的「挫屈束制斜撑」、「速度型阻尼器」与「切削性高韧性接合」。除了符合内政部营建署之「建筑物耐震设计规范」外,更提高用途系数I值至1.25。依「强柱弱梁」的理念,韧性抗弯矩构架配合韧性斜撑(BRB)、黏滞性阻尼器(FVD)与其他耐震细节,让结构经历七级以上的地震后仍保持弹性。若遇到远大于七级之地震,亦能有较佳之变形来抵抗之。使建筑物达到「大震可修、中震无伤、小震无忧」的标准,维护使用单位的精密设备与研究成果。
有益身心健康的微气候环境
在设计的过程中,采用专业软件进行CFD风场模拟分析。于自然通风方面,调整建筑物的外部开口以引进季风,创造内部风道,让字体「回」的量体配置,以长65公尺、宽46公尺、高23公尺的规模围塑出半户外的中庭,达到研究机构的弹性需求。并且配合外部开放空间、生态水池与复层绿化,创造出冬暖夏凉的舒适工作场所。
强调内外互动的空间布局
核心位置的展览区、图书馆,透过天桥与实验室、办公室串联,成为研究人员创意交流的共同空间。展示区及阶梯会议室设置于中央栋一层,民众行经大厅及中庭大阶梯后,便能参观使用。四周的落地窗自阳台引进自然光与中庭绿意,亦可延伸室内活动至户外平台。图书馆位于中央栋的二至四层,以三维交错的空桥衔接周围的办公室及实验室,让民众与馆内工作人员便于利用。顶层的半户外屋顶平台,搭配景观乔木及太阳能板形成的遮荫,提供更多可停留的角落。开放的视野亦可远眺八卦台地的景色。
整合永续手法的智慧绿建筑
九典联合建筑师事务所的作品向来强调低碳节能的设计。本案获得钻石级「绿建筑标章」的认证,针对EEWH评价系统当中的九大指标,提出完整、深入的策略。藉由塑造生物栖地、栽种复层植物、使用环保建材、建立雨水回收系统等手法,提供环境实质的回馈;同时在设计及施工阶段,导入碳足迹的计算、可行性评价及具体措施,以打造低碳建筑和低碳城市为目标。
智慧建筑则以维护管理、高效率节能、再生能源应用与智慧控制为考察。像是将140千瓦太阳能板之发电应用于室内LED灯具,可减少一般电力消费;空调以储冰系统为主,并于室内加装二氧化碳监控系统,能够自动增减外气的引入量;全区规划二线式照明控制系统,运用定时群组模式及光度感测器,有效控制灯光点灭;在区域照明部分,设置外周区自动调光及个人照明,于开放实验室等视觉可穿透的空间引进自然光。
「经济部中台湾创新园区」成为九典联合建筑师事务所继「嘉义产业创新研发中心」之后,与工研院合作落实连接「产业创新走廊」的重点案例。本案尊重当地纹理,以地景生态的概念将自然引入建筑,搭配智慧绿建筑的设计手法与先进研发设备的使用,推动中台湾成为另一个具科技、人文、生态之创新产业研发的据点。落成后的园区除了鼓励当地人才回流,亦使中兴新村早期开发的历史记忆在邻近的土地上持续流传。